当下所有人工智能(这是个古老的词,为了省事,下文均称AI)的“形成”,都依赖数据训练,所以我们不说“创造”,也不叫“开发”,而是“训练人工智能”。 训练出来的AI,其实是个数据计算“工具”,这个工具的核心,或者叫骨架,是算法模型,其血肉是数据,其活动所需的能量,类比我们人类需要吃饭,汽车需要加油充电,它需要的是算力。 所以一般我们说算法模型、数据、算力是AI的三驾马车。 这个“工具”可以表现出一些预训练出来的“感情”,这在工程层面是可以实施的。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数据,训练AI表达特定的感情,喜悦、悲伤、同情等。这本质上是在训练AI的过程中,让它建立起应对特定信息的定向反馈。 当然,这种情感表现本质上只是在AI投入应用时,对特定特征数据的一种机械反馈,它与人类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。 从“人”的角度说,情感的表达其实分成两方面。 一方面,和AI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情感一样,“人”的情感表达也是对外在信息的一种应激反应,例如你听到朋友讲述一个不幸的故事,你会说“真替你难过”或者“不要太伤心了”,这是社交层面人们彼此之间的“情感”。 另一方面,“人”自身对于所处的境况、遭遇的内在情感反应,例如失恋会觉得悲伤,中奖会觉得高兴,遭遇不公会觉得委屈,这种情感事实上也是一种应激反应,只是它不表现出来。在这方面,至少现阶段,我们可以笃定的是,AI不会有这种情感。因为AI生来的使命就是要“对外反馈结果”。 我们制造AI只是用于解决人类的问题,至少现在我们还没有创造一个具有自我情感意识的AI的能力,也暂不存在现实意义。 那么有人可能会说,为什么没有现实意义呢?创造一个有自己情感的AI不是很伟大的事吗?或许伟大,但是成本很高。AI的成本决定了它必定被要求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光算力和数据这两项的成本就是天文数字。因此即便“造物”很伟大,但它的自我情感没有现实意义。当然,一些极端的看法除外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