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 Figure AI 公司的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Figure 03 正式亮相,瞬间引爆科技圈。这款被《时代》杂志列为 “2025 年最具发明价值机器人” 的产品,彻底跳出了前代机器人 “工业级笨重” 的刻板印象,以织物软质外壳、指尖级触觉感知与全自主家务能力,首次让 “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” 从概念落地为现实,标志着智能家居正式迈入 “具身智能” 新阶段。

Figure 03 的本质革新,是围绕自主研发的Helix 视觉 - 语言 - 动作(VLA)模型打造了专属硬件体系,精准解决了此前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 “感知迟滞、操作粗糙、交互危险” 的核心矛盾。 家庭场景的桌椅遮挡、光线变化,曾是机器人感知的 “噩梦”。Figure 03 通过三重升级实现突破: - 视觉进化:全新相机框架使帧率翻倍、延迟降低四分之一,单相机视野扩大 60%,配合更宽的景深范围,能密集捕捉家居环境细节,哪怕是沙发底的拖鞋也能精准定位。
- 手部冗余感知:每只手掌心集成广角低延迟摄像头,即便主摄像头被橱柜遮挡,手部摄像头仍能提供近距离视觉反馈,确保抓取动作不中断。
- 数据实时流转:搭载 10 Gbps 毫米波数据卸载模块,可向云端上传 TB 级环境与操作数据,支撑 Helix 系统持续优化,让机器人越用越 “懂家”。
精细操作是家庭服务的核心刚需,Figure 03 的手部系统实现了里程碑式突破: - 超敏触觉传感器:每个指尖可检测低至 3 克的压力(相当于一枚回形针的重量),能精准区分 “稳定抓取” 与 “即将滑落” 的临界状态,无论是拿取番茄、鸡蛋等易碎品,还是抽取一沓扑克牌中的单张,都能做到轻柔且稳固。
- 柔性机械设计:指尖采用柔性材料包覆,扩大与物体的接触面积,配合优化的执行器扭矩密度,叠衬衫、拧瓶盖等需 “力度控制” 的动作流畅度较前代提升 40%。
为消除人类对机械躯体的抵触,Figure 03 彻底颠覆外观设计: - 全包裹软质结构:用多密度泡沫与可拆卸织物替代金属外壳,不仅视觉上更具 “温度”,还能避免老人、儿童碰撞受伤,织物外层可直接水洗更换,甚至能通过服饰配件实现个性化定制。
- 安全冗余设计:电池通过 UN38.3 国际安全认证,关节处配备防夹伤泡沫,家庭模式下移动速度限制在 2.6 英里 / 小时,兼顾效率与安全。
在发布的演示视频中,Figure 03 全程无远程操控,完成了一系列此前只有人类能胜任的家庭任务,展现出极强的实用价值: - 精细家务闭环:从厨房端茶倒水、清洗碗盘,到客厅整理桌面、折叠衣物,甚至能精准浇花而不洒出一滴水,整套动作无需人类介入调整。
- 环境自适应:面对杂乱的沙发、低矮的茶几等复杂布局,能自主规划移动路线;手掌摄像头配合触觉传感器,可灵活抓取不规则物体,如给宠物递玩具、摆放餐具。
- 跨场景延伸:除家庭场景外,其 4.2 英里 / 小时的工业级移动速度(可切换模式)还能适配酒店送餐、写字楼清洁等商业场景,实现 “家庭 - 商业” 无缝复用。
更关键的是其自主学习能力:通过毫米波传输技术,多台 Figure 03 可形成 “机器人集群”,共享操作经验 —— 某台机器人学会 “处理打翻的牛奶”,其他机器人无需重复训练即可掌握该技能,这种 “集体进化” 模式大幅提升了场景适配效率。 与多数仍停留在 “技术演示” 阶段的竞品不同,Figure 03 从设计之初就瞄准规模化落地: - 成本控制:通过压铸、注塑等模具化工艺,以及执行器、电池等核心部件的垂直整合,制造成本较 Figure 02 显著降低,虽未公布具体售价,但行业预计消费级版本有望向 “数万美元” 区间靠拢,较前代下降 50% 以上。
- 量产规划:Figure AI 明确提出 “四年累计生产 10 万台” 的目标,这一规模远超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年出货量总和,显示出其抢占家庭服务市场的决心。
- 生态整合:Helix 系统已整合 OpenAI 与英伟达技术栈,支持语音指令交互,未来可与 Alexa、HomeKit 等主流智能家居平台联动,形成 “设备 - 机器人 - 云端” 的完整生态。
Figure 03 的发布,不仅是单一产品的升级,更重塑了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发展方向: - 与竞品的差异化:相较于仍侧重工业场景的特斯拉 Optimus、优必选 Walker,Figure 03 是首个明确 “家庭定位” 并实现核心功能落地的产品,其软质设计、精细操作能力形成了独特壁垒。
- 技术范式转移:此前行业多追求 “运动能力极限”,而 Figure 03 证明 “感知 - 动作 - 智能的协同” 才是家庭场景的核心,其 “像素到动作” 的端到端学习模式,已成为行业新的研发标杆。
- 智能家居进化:过去的智能家居是 “设备联网控制”,而 Figure 03 带来了 “主动服务型智能”—— 它不再是 “被动响应指令”,而是能通过视觉与语言理解,主动预判需求(如看到脏碗自动清洗),这标志着智能家居从 “工具集合” 升级为 “智能伙伴”。
尽管 Figure 03 实现了重大突破,但消费级市场的规模化仍面临考验:数万美元的价格短期内难以进入普通家庭,且复杂家庭场景(如烹饪、照顾老人)的深度适配还需更多数据积累。行业分析认为,其真正普及可能还需 5-8 年的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。 但不可否认的是,Figure 03 已推开了家庭人形机器人的大门。当机器人能像家人一样 “柔软互动”,像管家一样 “自主干活”,智能家居的终极形态正从想象走向现实。正如《时代》杂志的评价:“Figure 03 不是完美的家庭管家,但它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完美管家的模样。” |
评论